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2-12-20 08:44
扫码用手机做题
社会工作者小张在与社区低保对象刘某第一次见面时就发生了冲突,小张觉得刘某说话出言不逊,冒犯了自己,并存在言语不当的情况,觉得特别委屈,认为自己虽然是社会工作者也不应该受到人身攻击和威胁。而刘某则觉得小张对国家低保政策并不了解,不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在刻意为难自己,并表现出对自己的不信任等。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刘某愤愤不平,摔门而去。
机构督导老王介入后了解到,社会工作者小张对国家低保政策是有所了解的,但是缺乏对刘某实际情况的掌握,所以在与其沟通时不能够结合刘某的自身困难为其提供专业服务。在了解刘某的需求后,老王指导小张需要从刘某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中着手,为他构建起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打消他单纯依靠低保金生活的念头。
【问题】
1. 结合案例,说明社会工作者避免与救助对象过早终止专业关系的策略。
2. 社会工作者应开展哪些服务来协助救助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本题解析:
1.社会工作者避免与救助对象过早终止专业关系的策略如下。
(1)增进彼此关系。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交谈时应该表现出对服务对象的充分信任,体现出个人魅力以此来吸引服务对象,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服务对象。
(2)订立明确的接案工作指引。接案工作指引让各方能够充分表达想法、期望和要求,并协商如何进一步开展服务。
(3)订立初步协议。订立一个短期初步协议,能够防止服务对象在建立关系时出现畏难情绪,让服务对象能够放心接受服务。
(4)回应服务对象的迫切需求。社会工作者如果能够及时关注服务对象的当前需求,并能够及时为其提供帮助,更容易获取服务对象的信任。
(5)运用网络资源。在建立关系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有计划地协调不同系统和专业的人共同为服务对象开展服务。
(6)不断给予鼓励。会谈时,社会工作者用语言、非语言不断给予服务对象以支持和鼓励。
2.社会工作者应开展如下服务来协助救助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1)丰富社会支持网络的成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活动,进一步丰富救助对象的网络成员,从社区内部、社区外部等多渠道和多领域来寻找和帮助救助对象的资源。
(2)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网络内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通过整合性服务为救助对象开展服务,联合救助对象需要的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邻里、社区志愿者等共同为服务对象解决困难。
(3)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充分发挥救助对象网络中成员的作用,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管理、就业支援、缓解生活困难等服务。
林先生是独子,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是独子,所以母亲相当宠爱他,林先生在校时爱玩,成绩不好,只念到职校。毕业后,林先生在一家工厂担任工人时,认识了比他小三岁的太太,并且在25岁的时候结婚。婚后两年,他的母亲去世,只留下一点钱。目前林先生已经三十岁,仍旧在工厂当工人,生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太太因为娘家在外地,加上孩子出生后无力承担保姆费用,所以太太就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去年林先生贷款3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所以林先生被太太逼着晚上还要做兼职,以便有额外的收入来补贴家庭,夫妻时常会为了家庭琐事发生一些口角。最近由于经济不景气,三个月之前工厂辞退了林先生,这使得林先生除了一方面在找工作之外,晚上的兼职需要工作到更晚。同时林先生也在邻居的介绍下到街道的社会救济所申请补助。在接案会谈中,林氏夫妇给人的初步印象是木讷、无助、刻苦与忠厚老实的个性。由于林先生和太太有家产和工作能力,不符合社会救济的条件。
有一天林太太向工作者提及林先生在管教子女上的问题,由于林先生忙于上班兼职,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都相当怕林先生,再加上林先生感慨过去没有好好念书,以至于学历低而只有微薄的薪水。因此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给予相当大的压力和期望。最近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考试有两门不及格,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没有去上课。所以林太太打电话请求社工救助。
当社工与林先生联系时,林先生也知道大概是什么事情,很快就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力感,希望社工能帮助他们。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请你对林先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你该如何作出干预,请列出简要的干预要点。
本题解析:
1.通过案例,我们发现林先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1)个人方面:独生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存在诸多非理性思想,并有低自尊表现,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无力。
(2)家庭方面: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口角,夫妻感情有摩擦(夫妻时常会为了家庭琐事发生一些口角);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儿子考试不及格,责打孩子)。
(3)生活方面:刚被辞退工作,正在寻找新的职业,同时面临繁重的兼职工作;个人能力较差,赚钱不易,且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家庭经济压力大。
2.对于案主可以采取如下的辅导策略:
(1)深入访谈,和案主一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寻求处理个人心理问题方面的辅导策略。
(2)对林先生和林太太进行婚姻辅导,以协调双方的夫妻关系。
(3)建议案主参加讲座或辅导,或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习合理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4)建议案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5)寻求社会资源,以缓解林先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孙爷爷今年7 9岁,独自一人生活。孙爷爷幼年丧母,父亲在他1 2岁时也因积劳成疾而去世。2 5岁时,孙爷爷成家,生了一男两女,后因性格不合与妻子离婚。3 5岁时,孙爷爷曾与一名米姓女子同居,不久竟然发现该女子在原籍农村已有丈夫和孩子,于是愤而分手。 4 9岁时,孙爷爷与一个比他小1 0岁的赵姓女子结婚。这位赵姓女子看起来老实可靠,不料三年之后,却卷走了孙爷爷的1 6万元积蓄不辞而别。经历了这些之后,孙爷爷认为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失败,大病了一场,身体状况越来越糟,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现在,孙爷爷依靠一点微薄的养老金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的儿女也很少来探望他。孙爷爷时常觉得这样活着真是受罪,还不如早点死了的好。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孙爷爷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孙爷爷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本题解析:
1.题中案例中,孙爷爷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婚姻生活上的多次不幸遭遇,孙爷爷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遭受到严重的双重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内心充满失败感,万念俱灰;
(2)孙爷爷虽有三个儿女,但很少有人来探望他,他孤身一人居住,在生活上缺乏照顾,精神上无人慰藉,非常孤寂;
(3)由于生活中的种种意外,造成老人晚年生活来源只有养老金,生活非常拮据。
2.针对孙爷爷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
社会工作者应动员和组织孙爷爷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其家庭和社区资源,并调动孙爷爷内在生活动机,发挥潜能,共同帮助孙爷爷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
具体包括:
(1)对孙爷爷进行心理疏导,在精神上关怀他,鼓励他直面自己过往生活的缺陷,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找到生命的意义,并弥补过往生活中的缺憾,以此建构积极的生活态度。
(2)联系孙爷爷的子女,建议他们经常带着孩子来看望年迈的父亲,帮助父亲料理生活,切实担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必要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法律援助中心实施法律监督,督促孙爷爷的子女切实担负起照顾和赡养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3)组织开展社区老人送餐服务,解决孙爷爷的日常饮食问题,改善孙爷爷的身体营养状况,避免出现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
(4)发动社区志愿者与孙爷爷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上门看望孙爷爷,与孙爷爷谈心,开展精神慰藉活动,改善孙爷爷的精神生活。
(5)动员孙爷爷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走出家门,一方面接触自然环境,锻炼身体;一方面通过与社区老人增加接触,可转移关注焦点,开阔眼界,愉悦身心,安度晚年。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郊区外环线边缘,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常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小区接到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存在顾虑,认为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面对不少居民都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情况,如何将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社区干部前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1.试分析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帮助社区干部有效开展工作?
本题解析:
1.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
(1)社区内生活困难人员多,难以支付安装费用。如“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外来人员多”。
(2)社区居民结构复杂,难以统一思想。该小区主要由“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
(3)对防盗门的功能及质量不信任等。如“认为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
2.介入方法和策略:
(1)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听取各居民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以召集小区内的党员、意见较多人员和部分骨干开座谈会。
(2)运用社区居民领袖教育的方法,召开楼组长、楼代表会议,传达工作精神,统一他们的思想。
(3)采取行动策略,对于防盗门质量问题,可以与生产安装企业进行沟通,在小区内现场展示和演示几种防盗门的样品。
(4)加大宣传力度,对社区冷漠居民和反对居民进行个案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安抚和调适。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1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1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1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6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6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6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11次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9次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6次